66家公立醫院氧氣廠停擺,醫療急需救援

隨著新冠疫情肆虐全球,醫療資源的緊張成為各國醫療體系的一大挑戰,其中醫療用氧氣的短缺尤為嚴重。印度作為疫情重災區,其氧氣供應問題更加複雜且危機四伏。雖然疫情高峰已過,氧氣需求有所下降,但疫情期間新建的氧氣生產設施卻多數閒置或維護不善,為醫療系統帶來長遠隱憂,也暴露了公共衛生防疫的諸多短板。

醫療氧氣設施的建設與閒置困局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需求,印度多個邦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建設氧氣工廠,期望藉此緩解醫療氧氣緊張局面。以拉賈斯坦邦為例,145個政府醫院聯結的氧氣工廠中,約有66座因維護不到位或經費匱乏而停擺。這些設施大多由中央政府及總理慈善基金會資助,但在後疫情時代缺乏持續管理,使得資金和設備成為燙手山芋。類似情況也發生於北方邦、卡納塔克邦等地,大量投入最終未能有效轉化為長期應急能力。

設備長期不用,加上人員維護意識不足,導致產品損壞、維修費用高昂,令許多醫院難以承擔維護成本。幸運的是,部分地區的軍隊工程人員發揮專長,著手修復部分氧氣工廠,短暫挽救局面,但這種依賴外力解決的模式顯然不利於系統性維護,凸顯監管和資金機制上的漏洞。

區域分布不均與物流瓶頸加劇氧氣危機

印度氧氣生產集中於東部和南部,然而疫情高峰的主要需求集中在北部和西北部,形成嚴重的空間供需不匹配。氧氣罐車運輸往往需要18小時甚至更久才能抵達重災區,延誤了患者的急救時機。長距離運輸不僅增加物流成本,也使氧氣供應的穩定性大打折扣。在醫療資源本已緊張的情況下,這種區域不均和運輸時滯成為制約救治效率的致命因素。

過去類似的悲劇屢見不鮮。2017年拉克瑙政府醫院因氧氣不足導致64名兒童死亡,2021年疫情高峰期德里多所醫院同樣因氧氣短缺導致搶救無力。這些事件揭示印度公共衛生安全網在緊急物資預警、生產調配與跨區域協調上存在明顯缺陷。從長遠看,必須解決區域布局與供應鏈瓶頸,強化多地資源聯動機制,才能有效彌補短板。

醫療體系改革與長效監管機制的迫切需求

專家強調,疫情過後的氧氣設施不能淪為擺設,必須建立一套科學的定期審計、日常維護與長期投資體系,確保關鍵設備能在任何公共衛生危機中發揮作用。醫院應將氧氣生產設施的保養常態化,將其打造為穩固的戰備資源,而非危機中匆忙啟用的“救急手段”。

此外,加強醫療人員及管理層對氧氣設備的重要性認識,合理分配財政支持,避免設施因忽視而廢棄,是提升整體醫療韌性的關鍵。軍隊工程人員的跨部門協作經驗值得借鑒,未來可建立更加完善的合作架構,提升設備維護專業度與運行效率。唯有透過制度化管理與技術升級,印度才能在後疫情時代構建起更穩定、高效和公平的醫療氧氣供應體系。

整體而言,印度氧氣危機不僅是設備和供應鏈的問題,更是反映整個醫療資源管理與公共衛生治理的挑戰。疫情時期的應急措施須過渡到持續的基礎設施建設與多部門協調,才能避免歷史悲劇重演,保障更多生命安全。未來的公共衛生政策應重視技術與政策的整合,推動醫療資源高效調配與公平分配,為印度及其他類似國家提供寶貴的借鏡和警示。

Categories:

Tags: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