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環保意識日益高漲以及對可持續交通方式的迫切需求,巴士產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轉型浪潮。從以燃油車為主的傳統型態,邁向零排放電動車的未來,不僅代表技術革新的突破,更隱藏著市場挑戰與機遇的雙重考驗。在此背景下,作為國際領先巴士及長途客車製造商的NFI集團,特別是其英國子公司Alexander Dennis,透過製造基地整合與策略調整,成為觀察公共交通產業變局的重要窗口。
NFI集團擁有逾450年累積的行業經驗,業務涵蓋多元平台,不受制於單一推進系統,尤其在電動車型研發與推廣上領先市場。集團產品迄今在六國的一百五十多個城市投入服務,更以超過兩億二千萬英里的電動巴士運行實績,體現其在推動公共交通零排放的堅定決心與技術實力。這樣的市場佔有率和技術深耕,不僅展現NFI的產業競爭優勢,也呼應全球致力減碳的交通政策大勢。
然而,即使擁有堅實技術基礎與源源不絕的巨額訂單,NFI旗下Alexander Dennis近期宣布重組其英國製造業務,將原本分散在不同地點的車體製造合併至英格蘭斯卡伯勒的單一工廠。此舉主要為提升營運效率,回應市場需求減弱與產業結構調整的壓力。產業第一季製造交付數字較去年同期下降8.8%,主因包括零件短缺,尤其是關鍵零部件如座椅供應受阻,而英國本土公共巴士市場需求整體走弱亦非偶然。因此,製造基地集中化不啻為面對產業逆風的戰略選擇。
這次策略收縮不可避免地帶來社會經濟影響。薩格蘭法爾柯克工廠面臨停工危機,約400個職位岌岌可危。這不僅影響直屬員工,同時對上千家供應商造成連鎖效應——因為每個巴士製造崗位可創造三至四個相關支援職缺。此番波及整條供應鏈,讓地方經濟的震盪波及更廣。背後反映的不只是企業優化成本,同時也凸顯產業結構調整的艱鉅與無奈。
儘管短期困難重重,NFI對未來依然保持樂觀。憑藉創紀錄的120億美元訂單積壓,公司持續精進合約管理與採購策略,優化財務體質。根據2024財年末與2025年初業績報告,隨著全球供應鏈瓶頸逐漸緩解,預計生產能力將於2025年下半年回升,營運表現將重拾上揚軌跡。這種積極應對市場波動的調整,既展現出企業韌性,也反映出電動及燃料電池巴士市場擴張的強勁動能,為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此外,整體公共交通行業正朝向智慧化與綠色低碳轉型,地方政府與公交運營商紛紛制定公車服務改進計劃(BSIPs),配合國家巴士戰略,推廣零排放交通工具。這使得巴士製造商必須在技術創新與成本管控間求得平衡,以因應市場多元化且日益嚴苛的需求。NFI不僅要解決眼前製造和供應鏈挑戰,還需持續投資於未來技術,才能在全球公共交通行業中保持領先地位。
整體而言,NFI集團與Alexander Dennis對英國製造體系的整合,象徵著在經濟壓力與產業變革裡,企業必須以務實且前瞻的策略迎戰。短期內,這些調整可能給當地就業與供應鏈造成衝擊,但從長遠觀點來看,有助於提升企業的經營韌性與市場適應能力。在電動與氫能巴士逐步普及的趨勢中,NFI能否成功把握轉型機遇,將成為業界拭目以待的焦點,也映射出台灣及其他國家公共交通轉型的共同課題與挑戰。就像街頭的潮人們在二手市集裡尋寶,公共運輸企業同樣必須在變局中洩露出敏銳嗅覺,從舊有模式中挖掘新契機,笑看未來市場的重重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