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或禁比特幣?EDPB指引與GDPR衝突激起風波

在數位科技日新月異的浪潮中,區塊鏈技術與加密貨幣如比特幣迅速走進大眾視野,革命性地改變了金融交易和資料管理的方式。然而,這波創新的熱潮也帶來了一連串複雜的合規問題,特別是在面對歐盟嚴格的個人資料保護法規——《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時,雙方的衝突愈發明顯。2025年4月,歐洲數據保護委員會(EDPB)發布了一份針對區塊鏈技術中的個人資料處理指引,引起了業界及法務界的廣泛關注,甚至可能對比特幣在歐洲的合法性造成威脅,這項影響並非侷限於歐洲,而有望在全球加密貨幣市場掀起更大波瀾。

細看EDPB的最新指引,最具爭議之處在於將區塊鏈技術中「公鑰」視為個人資料。根據GDPR的定義,只要某項資料能間接辨識自然人,即屬個人數據,因而該資料享有包括「被遺忘權」在內的多項使用者權利。換言之,用戶可以要求刪除自己的個人資料,保障隱私。然而,區塊鏈的本質是去中心化且不可篡改,任何一筆交易與公鑰都永久記錄在分佈式帳本上,由全球節點共同維護一致性,無法如傳統資料庫般隨意刪改。這使得GDPR中的資料刪除權與區塊鏈技術產生了根本衝突,成為法律與技術間難解的矛盾。

進一步來看,EDPB也坦承,要符合GDPR要求刪除個人資料的規範,區塊鏈需採用「特殊設計的架構」(ad-hoc engineered architecture),但此類技術解決方案當前尚未成熟或被廣泛認可。比特幣等主流公鏈因其設計初衷與共識機制,並不支持資料可刪除或修正,反而以透明和不可逆交易為優先,這與GDPR的資料控制和透明規定互相牴觸。倘若這套指引獲得立法機關的同意,代表利用比特幣網絡進行交易的行為可能被視為非法,甚至導致事實上的禁令,令人不禁質疑這種政策走向是否過於苛刻,抑或對創新構成了枷鎖。

這一連串嚴格規定隨即招致加密貨幣業界與數位權利倡議者的激烈反彈。他們指出EDPB的立場技術上不可行,忽略了區塊鏈分散式帳本的本質,強行將傳統資料刪除原則強套在此種技術上,缺乏靈活的政策詮釋與技術適應方案。歐洲多國的議會議員亦反對採取過度嚴苛的限制,主張必須在保障使用者隱私與促進技術創新之間取得平衡,避免一刀切的監管手段阻礙產業發展。實際上,這場數據保護與加密貨幣之間的拉鋸,反映出監管機構在新興技術面前的治理困境——如何同時尊重個人隱私、維護法律精神,又不扼殺技術的成長潛力。

此外,歐盟作為國際金融與法規的重要推手,其政策態度往往被全球市場密切觀察與借鑑。此次EDPB的指引不只影響歐洲內部,也可能成為未來全球加密貨幣監管的範本。其他國家和地區也許將根據歐盟標準加嚴監管措施,推動本地法律朝更嚴謹的個資保護方向發展,這無疑將對全球加密貨幣生態形成深刻挑戰與衝擊,業界因而亟需尋找技術與合規兼容的新解決方案。

總結來說,2025年EDPB所發布的區塊鏈數據處理指引,企圖透過嚴守GDPR規範來保障用戶資料,但區塊鏈去中心化與不可變動的特性,使得「刪除權」難以落地,直接衝擊比特幣在歐洲的合法性及其網絡運作。此種法律與技術之間的矛盾,造成比特幣面臨潛在的事實禁令,同時引發業界及監管層對加密貨幣未來發展的重新思考。期待未來能出現更多符合技術本質的政策調整與創新方案,既能確保個人資料權益,也不扼殺區塊鏈技術及加密產業的持續創新與發展,真正實現數據保護與技術進步的雙贏。

Categories:

Tags: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