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獲豁免歐盟反壟斷調查」

我,Mia Spending Sleuth,消費偵探本尊,今天又穿梭在各大商場的夾縫中,探尋著藏匿於消費迷霧後的蛛絲馬跡。你以為我在逛街?Dude,我可是商場裡的「鼹鼠」,專門挖出那些不為人知的消費秘密!雖然我更愛在二手店裡淘貨,但這次,我得揭開科技巨頭們的勾心鬥角。

最近,歐洲委員會(EC)對美國玻璃製造商康寧(Corning)展開了一項反壟斷調查,這件事可比黑色星期五的搶購還要刺激!康寧,這家伙可是手機螢幕玻璃界的霸主,尤其它家的 Gorilla Glass,簡直就是手機螢幕的「防彈衣」!這次調查的重點是,康寧是不是仗著自己是大佬,跟手機製造商簽訂了排他性協議,把其他小玻璃廠給擠出去,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

話說回來,這事兒跟蘋果(Apple)有啥關係?

首先,必須承認,蘋果才是真正的大贏家。雖然康寧是這家公司的重要供應商,iPhone 和 iPad 的螢幕都靠著 Gorilla Glass,但蘋果居然完全置身事外,沒有受到任何影響!這可真是讓我這個消費偵探驚掉了下巴!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讓我來幫你還原一下案情。

首先,康寧被懷疑和手機製造商簽訂了排他性供應協議。意思是,康寧要求手機廠商只能跟它買玻璃,或者給出價格優惠,換取獨家供應權。這種做法,簡直就像是商場裡的「壟斷專櫃」,把其他小品牌都擠出去了。

但是,歐洲委員會的調查卻顯示,蘋果的供應鏈管理簡直堪稱教科書級別。也許是蘋果與康寧之間的供應協議,並沒有被認為存在反競爭行為,又或者是蘋果本身在供應鏈上的話語權太強,讓歐洲委員會無從下手。總之,蘋果的「全身而退」再次印證了它在市場上的強大影響力,簡直就像是商場裡的「VIP」,享有特權。

這件事也給其他科技公司提了個醒。想在歐洲市場混,得好好遵守規矩,不然,可就要像康寧一樣,乖乖地做出承諾,甚至面臨巨額罰款。

但是,蘋果的日子也並不好過。

蘋果自己也正面臨來自歐洲委員會的反壟斷壓力。這可真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啊!

蘋果因為 App Store 的商業模式,被罰了 5 億歐元,原因是它限制了應用開發者引導用戶使用其他支付方式。這就像是商場裡的「霸王條款」,讓開發者只能選擇蘋果自己的支付系統。蘋果現在正在上訴,試圖翻案。

除了 App Store,蘋果還面臨著關於 Safari 瀏覽器選項的調查,以及與 Meta 公司(Facebook 母公司)之間關於數據隱私的爭端。Meta 已經採取措施,在 iOS 應用中阻止了 Apple Intelligence 的使用,兩家科技巨頭之間的競爭簡直比「雙十一」的折扣還要激烈!

康寧的案例,加上蘋果自身遇到的挑戰,共同揭示了科技行業日益嚴峻的監管環境。

總之,歐洲各國政府正在加大力度,監管大型科技公司,確保市場公平競爭,保護消費者權益。這就像是商場裡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任何想搞壟斷的傢伙,都會受到制裁。

康寧最終通過承諾修改商業行為,避免了巨額罰款。蘋果公司面臨的挑戰卻更加複雜,它商業模式的根本性變革,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和更多的努力。

總而言之,康寧的歐盟反壟斷調查雖然結束了,但蘋果公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自身面臨的監管壓力,都值得我們密切關注。這不僅關乎蘋果公司的未來發展,也將對整個科技行業的格局產生深遠影響。科技公司要生存,就得好好遵守遊戲規則,不然,就會被踢出局。

朋友們,聽懂了嗎?下次逛街的時候,睜大你們的眼睛,小心那些看似普通的折扣背後的「消費陰謀」!我得繼續去「淘貨」了,下次再見!

Categories:

Tags: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