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消費者信心近年經歷了風起雲湧的一段時光,尤其自2018年貿易戰爆發以來,緊張的經濟氛圍一直壓抑著買家們的心情。川普政府大手筆推行的高額關稅政策,成為影響消費者情緒波動的核心因素,直接衝擊了市場運作,讓本就節節下滑的消費者信心雪上加霜。然而,隨著部分關稅政策的放寬,近期信心出現了明顯回升,這波趨勢不僅反映在數據上,更在市場與消費者的真實反應中逐漸定調未來經濟的可能方向。
從貿易戰初期,川普政府大幅調漲中國及其他國家進口商品的關稅,尤其是鋼鐵與鋁材品的稅率超過27%,造成原材料成本爆炸性上升,零售和製造業首當其衝。企業面臨成本壓力,加進消費者層面,物價上揚的疑慮使購買力縮手縮腳。根據密歇根大學與會議委員會的統計,消費者信心指數跌至2020年疫情後最低點,與1990年代經濟衰退時代的景況不謀而合,足見真正影響深遠。此時消費者憂心通膨會持續走高,導致個人財務及就業市場展望黯淡,市場氣氛充滿不確定性。
近日的改變來自於幾項關鍵因素的交織作用。首先,關稅政策的調整與貿易緊張的緩和成為重新點燃消費者信心的導火線。川普政府在多個場合宣示暫停或取消某些商品關稅,特別是涵蓋家電與電子產品這類美國消費市場的重點商品。此舉不僅立刻降低企業成本,還讓部分零售商如梅西(Macy’s)開始穩定價格調整策略,漲價速度明顯減緩。當供應端的壓力逐漸放鬆,消費者態度也隨之轉為樂觀,市場氛圍從暗淡中重拾光彩。
其次,通貨膨脹壓力的緩和也是消費者疑慮消退的重要原因。盡管關稅原本被視為推升通膨的催化劑,2025年5月份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顯示,通脹增幅低於預期,年增率約2.4%,月增幅僅0.1%。這意味著日常生活成本並未急遽攀升,緩解了消費者對於生活品質惡化的恐慌。美國聯準會也因應此局勢,暫緩大幅升息,選擇維持較為寬鬆的貨幣政策,進一步穩定消費者對未來的信心。
第三,消費者對未來經濟前景的改善促進了整體信心指數的回升。長期負面消息讓人們徬徨,但就業市場的穩健態勢與薪資增長仍未停滯,提供了一把持續消費的保障傘。另一方面,企業投資熱度因關稅放寬而提振,營運與擴張意願增強,激活了市場活力。消費者在看到政策緩和與經濟復甦的跡象後,逐漸回到更積極的消費態度,反映於6月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跳升16%,從54點攀升至60.5點,通膨預期也同時顯著下降。
回顧過去幾年的經濟動態,川普時期的大規模關稅政策雖一度成為美國經濟放緩的重要催化劑,也讓消費者陷入焦慮與不安。不過,隨著政策的靈活調整及通膨壓力的有效控制,消費者信心得以突破谷底,重回回升軌道。值得關注的是,未來美國消費者的態度與行為,仍會持續受到全球供應鏈變動、國際貿易局勢變化,以及美國內部貨幣財政政策調整的牽動。這些因素犀利地左右著消費市場的風向,提醒我們即使信心回暖,市場仍然不乏需要破解的謎團。對消費者來說,保持警覺與靈活,或許才是這場經濟戲碼中最實在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