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推動能源轉型與科技創新,稀土元素和關鍵礦產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成為世界經濟和地緣政治的新焦點。稀土元素不僅是電動車電池、風力發電機和人工智慧等高科技產業的關鍵材料,更是國防與戰略產業的核心資源。在這樣的背景下,全球供應鏈呈現出明顯的緊張和不確定性,而中國在此領域中的主導地位,則加劇了國際間的競爭與布局變化。
中國在稀土產業的全方位掌控令人咋舌。根據2024年的數據,中國的稀土礦產開採量約27萬公噸,佔全球總產量的69%,領先全球其他國家不只一個檔次。然而更加驚人的是,中國在稀土的提煉和精製環節擁有約90%的市場份額。這種從原料開採到高純度精製的垂直整合,使中國能以更低成本且更高效率向全球供應稀土產品。中國過去數十年不斷加強技術研發和產業鏈整合,打造出難以超越的競爭壁壘。簡單來說,中國不只是“稀土大戶”,更是整個產業鏈的“實力派玩家”。
不過,中國對稀土資源的掌控不止是經濟層面,更透過政策工具展現較量的戰略意圖。2025年初,中國對包括永磁體和七種關鍵稀土元素實施出口限制,這直接對全球電動車、機器人等高科技產品的製造產生衝擊。由於這些產品對稀土的依賴極高,出口管制立刻使供應鏈陷入緊張,價格在2025年間一度暴漲超過200%。西方國家尤其美國,嘗試通過關稅政策和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協議來打破中國的壟斷,但收效甚微。這種供應鏈過度依賴造成的脆弱性,使各國不得不重新審視自身資源安全。
面對如此局面,全球多國積極探索稀土資源的多元化路徑。東南亞國家如馬來西亞開始開發本土的離子吸附型稀土礦,但因技術與規模限制,目前尚難與中國競爭。另一方面,美國、澳洲、日本及歐盟不僅加大在礦產資源開發上的投資,更積極推動稀土回收技術和資源替代方案。各大科技企業也逐步調整產品設計,尋求減少稀土用量或改用其他更易獲得的材料。這些努力指向長遠目標:降低對中國稀土垄断的依賴,並提升供應鏈韌性,減少地緣政治風險對全球產業的衝擊。
展望未來,中國在稀土領域仍握有強大生產與加工能力,這不僅鞏固了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也成為國際政治與經濟角力中的重要籌碼。全球產業界和各國政府須思考如何在扶持新能源與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同時,有效打破中國技術及資源壟斷的局限。透過多元化資源布局、資源回收技術提升,以及材料科技的創新,供應鏈的抗風險能力有望提升,進而實現更穩健的全球經濟結構。這不僅是經濟層面的競爭,更牽動著世界能源轉型與科技革命的未來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