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香港社會因拆遷與土地爭議屢見新聞頭條,而印度南部的馬杜賴(Madurai)近期也同樣陷入類似困境。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正因機場擴建引發的村落拆遷、公路攤販被驅離、以及社區居民對官方搬遷計畫的抗爭,成為輿論焦點。這些事件不僅折射出當地政府與居民之間的矛盾,更揭示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現代都市發展與民生權益之間錯綜複雜的拉鋸。
馬杜賴機場的擴建計畫旨在提升航空運力,促進區域經濟繁榮,聽起來是件好事,對吧?可是,這個宏大願景的背後,卻牽涉到了「Chinna Udaippu」村超過六百畝的土地被徵收,影響上千名居民的家園和生計。居民們反映,他們不但將被迫遷移到尚未開發的荒地區,生活基礎生活環境將遭受嚴重破壞,更有不少家庭擔心失去原有的社會連結與經濟來源。法院已針對政府的強制驅逐發布暫時禁令,暫緩拆遷行動。這場官民矛盾揭示出一個不變的難題:公共建設的速度與規模,常常壓過弱勢群體的生存權,所謂的城市“發展”在此刻變得格外刺眼,帶著讓人難以忽視的冷酷。
機場外,市區另一端的Kalavasal Bypass Road沿線,一批基層攤販的命運也同樣危機四伏。政府不斷清理這些街邊攤販,表面理由是維護公共秩序和交通便利,但被驅逐的多是小攤販,他們聲稱此舉只針對基層商販,對更有權勢商戶則視而不見。這種雙重標準引來社會廣泛關注,民間呼籲建立公正、透明且可持續的攤販經營規範區域,保護小商家的基本權益。畢竟,擅長打政策擦邊球的大商家和街頭攤販的處境天差地遠,後者往往是城市底層經濟體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也是許多家庭的生計來源。在城市治理的博弈中,怎麼在維護市容秩序與保障民眾經濟活動自由中找到平衡,說起來容易,真落實起來卻道阻且長。
此外,Mullai Nagar等社區亦面臨政府拆遷通知,數百戶居民不甘被驅趕,發起連串示威抗爭。他們擔心,遷往偏遠地區將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收入來源,且搬遷成本驚人。更深層的問題是,這些拆遷行動常缺乏程序正義與完善的社會保障,居民因此感受到被孤立與拋棄,彷彿成了無根無據的“無主之地”居民。這樣的社會裂縫,不只是馬杜賴,乃是印度乃至全球快速城市化過程中的通病。拆遷不當,不僅撕裂社區,也為未來的城市穩定埋下隱患。
綜合這些事件,馬杜賴呈現出快速城市發展帶來的雙面刃效應:雖有提升區域基礎設施和經濟發展的必要,但過程中的社會成本高昂,尤其影響弱勢群體。當政府忽略了對居民心聲的聆聽與合理補償,矛盾便難以平息。若能從經驗中汲取教訓,加強徵收程序的透明度,尊重民眾的參與權,並且建立公正合理的補償和安置機制,將有望讓城市發展得更有溫度。不只是政務單位,社會各界也應共同協商,設計合適的攤販管理及社會保障方案,讓那些小小攤販和被驅離的居民都能在城市的板塊中找到立身之地。
馬杜賴的土地爭議,表面是地方性的社會問題,卻映射出全球許多新興城市在追求現代化道路上的普遍困境。經濟發展與居民福祉需要的平衡,從未是輕鬆的議題。但因為有這些真實的抗爭與議論,才提醒我們,城市的脈絡不只是鋼筋混凝土,而是千百條鮮活生命交織的網絡。dude,發展成長的過程中,誰能真心說不需要停下來聽一聽這些聲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