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自動駕駛計程車(Robotaxi)市場迎來了關鍵轉捩點。這場由特斯拉(Tesla)和Waymo兩大科技巨擘主導的競爭,不僅是技術層面的較量,也牽動著商業模式、安全規範和市場擴張的全方位角力。隨著特斯拉即將在德州奧斯汀推出Robotaxi服務,這場看似平靜的戰爭正加速進入白熱化階段,為未來的城市交通模式拋下了重磅問號。
技術與策略的差異
Waymo,作為Alphabet旗下的重要子公司,過去數年投入大量資源,穩扎穩打地構築其自動駕駛王國。他們選擇與捷豹、克萊斯勒、現代和豐田等傳統汽車製造商合作,打造車隊而非自行生產,這種OEM合作策略一方面降低了硬體投入風險,另一方面透過多品牌車型適應不同市場。Waymo的技術路線偏向多感測器融合,包含光達(Lidar),以確保自駕車在複雜環境下的安全性。如今,Waymo已在美國多個城市提供超過25萬次每週的無人駕駛服務,積累了豐富的實戰數據,並準備繼續擴張其服務範圍,將Robotaxi送抵更多角落。
反觀特斯拉,這家以超級野心和突破性理念著稱的公司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戰略。特斯拉選擇自研基於攝像頭的視覺識別系統,完全摒棄光達等昂貴感測器,硬體成本因此大幅降低。伊隆·馬斯克深信,這種“完全自動駕駛”(FSD)將是未來Robotaxi普及的關鍵。就算2025年初季財報亮起紅燈——營收下降9%,淨利更重跌71%,特斯拉依然押寶Robotaxi商機,並計畫從奧斯汀投放10至20輛Robotaxi起跑,逐步試水擴大車隊規模。然而,這套FSD系統的安全可靠度依然是外界質疑的焦點。最近在舊金山發生的自動駕駛事故,再次撩起人們對特斯拉自主駕駛的疑慮。即便如此,馬斯克在自動駕駛領域尚落後Waymo數年,依然志在突破現有邊界,搶食這塊市場大餅。
商業模式與法規挑戰
自動駕駛計程車不只是科技賽跑,更是商業與法規的雙重考驗。Waymo目前是市場中唯一提供付費無人駕駛服務的公司,因為他們積累了穩定的安全記錄和豐富的運營數據,獲得了較高的市場信任度。這讓Waymo能持續吸引更多客戶,穩步擴張市場占有率。
相對地,特斯拉以犀利的成本優勢重寫行業規則,企圖以低成本、高效能打開更大規模市場。然而,無人駕駛的監管環境尚不明朗,法律法規對於自動駕駛安全標準及責任認定仍處於摸索階段。消費者對於安全性的顧慮、對新技術接受度的差異,也加劇了盈利模式的挑戰。
市場中其他傳統車廠如福特與通用也因為成本與盈利考量,紛紛退場,而像估值高達60億美元的Pony AI,則仍在懸崖邊苦苦尋找盈虧平衡點。當亞馬遜旗下Zoox等新興競爭者虎視眈眈,自動駕駛Robotaxi市場的格局持續呈現多樣化與動盪。
未來趨勢與市場預期
根據高盛的最新預測,到2025年,美國將有超過1800輛商用自動駕駛車上路,到了2035年,這一數字更將迅速飆升至3.5萬輛。如今,超過一半的自動駕駛汽車均為電動車,這一趨勢同時滿足了環保與智能出行需求。持續推進的技術創新,結合不斷成熟的市場生態,勢必推動Robotaxi徹底改寫未來城市交通規則。
從特斯拉激進的自研視覺系統到Waymo謹慎的多感測器融合,Robotaxi市場正處於一個技術優劣與商業模式相互碰撞的分水嶺。隨著法規逐漸明朗、用戶接受度提高,這場競爭將不僅限於誰的系統更先進,而是誰能在安全、成本和便利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搶佔未來千億級出行市場的龍頭地位。
這場硝煙瀰漫的Robotaxi大戰,背後暗藏著科技革命與社會變革的深層次影響。而我們這些坐在街角咖啡館望著自動駕駛車輛穿梭的大眾,或許正見證一場出行生態的世代更替。Dude,未來的交通長什麼樣子,現在看起來比任何科幻小說都要精彩。